抗生素整治被指不对症 会加快细菌耐药性

flower| 2012-11-19 12:55:35
阅读()
副标题

 

 

  整治遭遇“耐药性”

 

  “超级细菌”在国内出现,引发中国卫生行政部门的警惕,也直接促使其采取高压政策。

 

  在中国检出NDM-1基因阳性细菌几个月后,卫生部即开始了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2011年4月下发。其中有多项具体的定量指标: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每天40DDD(DDD为限定日剂量)以下。

 

  同时,专项整治将医院院长定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管理的好坏将影响院长和科室主任的“晋升、评先评优”,整治效果还纳入医院的“评审、评价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并提高指标权重。此外,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医生采取“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罚。

 

  当年年底,专项整治初步奏效。根据前述中国药学会报告,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抗菌药物(不含抗真菌药)使用金额下降5.1%,抗菌药物每日限定使用剂量下降1.9%,高级别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下降。如果参照同期的药品总使用金额8.8%的增长幅度,整治成果明显。

 

  进入2012年,“专项整治”政策延续,整治指标更详细具体,范围扩展至各类专科医院,对开具抗菌药物超常处方医生的处罚也更趋严厉。同时,政策趋于固化,2月,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8月1日正式施行。

 

  然而,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压医疗机构减少抗菌药使用,虽快速见效,却遭遇了运动式整治的通病,“耐药性”随着整治的持续难以避免。2012年的督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财经》记者获得的多方信息表明,2012年全年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小于2011年。

 

  由于专项整治并未改变医院既有的运行模式,各种对策应运而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称,医生在处方中“开抗生素,不写抗生素”的情形并不少见。此外,不少医院还采取将抗菌药物使用率限制平均到每个科室、选用DDD低的抗菌药物、为达到DDDs指标而盲目减少抗菌药物用量等办法,以应对检查。“而低剂量、频繁使用抗生素正是造成细菌耐药的原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主任巩路说。

 

  浙江大学医学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认为,这种趋势属“预料之中”,“行政部门不可能天天去查,所以去查的那段时间会很好,不查的时候会反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的研究表明,中国有些菌种的耐药性在急剧增加,这一趋势并不会因抗菌药物使用的下降而即刻改变。

 

  于明德指出,专项整治不能清除抗菌药物滥用的“病因”。他所称的“病因”,即由来以久的“以药养医”体制。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