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曝内地蜂蜜六七成是假货 部分天然蜂蜜掺糖浆

喵酱| 2014-07-02 15:29:50
阅读()

 

事实上,蜂蜜掺假现象长期存在,每年都有质量抽查曝光相关问题产品,除直接用糖浆的“蜂蜜”或将糖浆掺在蜂蜜勾兑外,还存在蜂蜜生产期间用白糖或糖浆直接喂养蜜蜂、把价格低的掺入到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等现象。更有蜂蜜行业从业人员曾公开表示,“中国内地市场上的蜂蜜六七成是假货”。

 

我国养蜂业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现“蜜”字。目前,我国的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养蜂从业人员和蜂蜜出口四个指标均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约1/8以上的蜂群。然而,作为数一数二的蜂蜜出口大国,我国出口的大量蜂蜜及蜂产品却一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远远低于欧美、澳洲等国。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源于中国蜂蜜已被贴上了“品质最差”的标签,形象不佳、国际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也日益萎缩。

 

内地市场蜂蜜六七成是假货?

 

事实上,蜂蜜掺假现象长期存在,每年都有质量抽查曝光相关问题产品。此前中国香港消委会的一项蜂蜜检测发现:55款蜂蜜样本中有14款掺杂了糖分,被检出掺杂糖分的产品中有12款竟然还声称是天然或纯正蜂蜜,当中7款甚至声称100%天然或100%纯正。更有蜂蜜行业从业人员曾公开表示,“中国内地市场上的蜂蜜六七成是假货”。

 

某全国蜂产品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蜂产品的生产实际上就是大自然的搬运过程,假蜂蜜多为糖浆勾兑而成。”不仅农贸市场出售有假蜂蜜,在许多大型商超也会出现假蜂蜜的身影。记者获悉,中国蜂产品协会于2013年11月发布的《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白皮书)》中显示,近几年来,蜂蜜造假手法多且不断翻新。“十年前蜂蜜掺假主要是在蜂蜜中掺入玉米糖浆,近几年,蜂蜜掺假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当中现相关内容显示。这名蜂产品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此前最早进入造假者视野的是玉米糖浆以及甜味素,从近五六年开始,大米糖浆逐渐成为国内蜂蜜造假中添加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通过专业仪器和检测设备,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辨识。

 

掺糖浆可降低八成成本

 

而使用糖浆制造假蜂蜜,其成本要明显低于真蜂蜜。据业内人士透露,用果葡糖浆生产“蜂蜜”,每吨大约4000元,而蜂蜜价格因产地各异,一般在2万到4万元每吨,因而假蜂蜜的利润相当可观。此外,除直接用糖浆的“蜂蜜”或将糖浆掺在蜂蜜勾兑外,还存在蜂蜜生产期间用白糖或糖浆直接喂养蜜蜂、把价格低的掺入到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等现象。此前曾被曝光的某蜂业公司掺假方式就十分隐蔽,通过在洋槐蜂蜜中至少掺了60%油菜花蜂蜜。“这样下来,既可不容易被发现掺杂现象,也让蜂蜜的生产成本被压缩,企业就可获取明显更高额的利润。”业内人士表示。

 

现行国标曾引发业内争议

 

事实上,有关蜂蜜掺假的各类信息早已屡见不鲜,甚至在互联网上还有关于“如何制作假蜂蜜”的教程与指导视频。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何多年来蜂蜜产品的掺假情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业内人士指出,现有的国家标准不够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应为假蜂蜜“屡打不绝”的主要原因。

 

旧标准曾规定不得掺杂

 

某全国蜂产品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蜂蜜行业依据的国家标准是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这份国标经过行业内多家龙头企业讨论,实际上与国外如欧盟的蜂蜜标准整体差异度不大,但在指标上各有利弊。”这名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我国蜜蜂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截止到2013年8月1日,现行有效的蜜蜂产品国家标准有79项,行业标准122项。从国家标准层面上看,2005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蜂蜜行业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796-2005)。其后,2011年4月20日,职能分工调整后的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该标准为我国唯一的《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

 

但新国标发布之后曾一度引发行业内的争议。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2011年的蜂蜜国标实施前,尤其在真实性要求方面,GB18796-2005标准在第4.5章节《真实性要求》中,作了以下三条强制要求: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异物;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他矿物、生物或其提取物、分泌物、工业生产物质,不应以“蜂蜜”或“蜜”作为产品名称或名称主词。

 

散户兜售假蜂蜜难监管

 

而2011年出台实施的国标GB14963-2011则主要是偏向卫生方面的标准,而不是主要侧重质量方面的标准。业内人士表示,与GB18796-2005标准重复的仅是感官要求、蔗糖含量、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理化要求、卫生要求,并没有对GB18796-2005标准的其他要求作出规定。“GB14963-2011更侧重于食品安全卫生,更多关注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等,而不是产品真假等质量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规定了蜂蜜的定义及蜜源,对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等方面也有详细要求,但新国标主要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对假蜂蜜仍难以检出。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蜂蜜作为农产品(9.18,-0.05,-0.54%)进入市场较早的品类之一,在市场运作上还不太规范,“在散装蜂蜜这一块质量上很难得到保障,政府监管是比较缺失的,通常可能只有工商部门会管理。”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因为,蜂蜜在流通环节的现行国家标准检测中,检测项目仅有几项,而在这几项检测项目,假蜂蜜的检测结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为行业造假提供了有机可乘的空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