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造噱头提价遭质疑 最贵提到600元
探因 >> “越贵越好”消费观推高价格
最近,雀巢“超级能恩婴儿配方”奶粉突然瘦身,包装由原来的900克变成800克,价格仍保持在351元不变。有消费者计算,此番雀巢奶粉“瘦身”,变相涨价幅度达11%左右。这也是今年以来雀巢奶粉二度提涨,今年4月,该品牌旗下奶粉已平均提涨10%。
事实上,包括美赞臣、雅培、惠氏、多美滋、雀巢等主流洋品牌婴儿奶粉近年来已形成“每年一涨”或“每年二涨”的惯例,奶粉售价持续递增,一罐900克的奶粉或以配方升级,或以换包装等名义争相“奔四”、“奔五”,甚至“奔六”。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发现,这股“拚高价”风气目前正在悄悄从婴幼儿口粮中最重要的一段奶粉,向二、三、四段奶粉蔓延。
国内婴幼儿奶粉价格节节攀升,始于2008年国内乳业爆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本土奶粉集体遭遇诚信危机,洋奶粉趁势大举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同时在价格上也不断“创新高”。
“中国婴儿食品价格居高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本土很多消费者,认为价格越高,感觉这个产品的质量就越高。如果推出一款价格偏低的奶粉产品,反而不一定能为当地消费者所接受。”亨氏大中华区总裁司马瀚分析,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路,似乎价格越高,质量越有保证。
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奶粉产品供应链长,经销环节多,也造成国内商品价高。司马瀚解释说,如从生产商到商店,过程中就有很多经销、批发、零售环节。再加上某些生产厂家在整个价值链的环节希望获得更多盈利,这就让最终的消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质疑 >> 洋奶粉制造噱头提价
有业内人士质疑,洋品牌们在国内争相“拚高价”,大多是人为制造。该人士担心,目前洋品牌们利用中国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不断向消费者强化“越贵质量越好”的不正确消费理念,将会使国内奶市场发展不健康。
“食品更高的价格不一定等于更高的质量。”司马瀚强调,更高的价格不一定等于更高的质量。“关于价格与质量,有一个上升的曲线,到一定峰值后,价格再上升也不一定等于质量的上升。”
“高价格不一定就意味着高品质。”美赞臣总裁和首席执行官Golsby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指出,市面上有一些公司利用了社会上消费者觉得高价格等于高品质的想法来获取利润,“我们给中国消费者的建议是,向营养专家咨询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孩子。”
国内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曾一针见血指出,一些洋品牌奶粉在中国市场奉行两个经营原则,一个是高价,一个高利润。“内地洋奶粉与国外奶粉的价格差之所以这么明显,是因为其在中国市场一开始就以高价来确定市场定位,并不断谋求高利润。”此外,相比洋品牌奶粉高达80%到100%的毛利率,国产品牌奶粉的毛利仅为40%上下,其纯利更是难以相提并论,但在生产成本上,国产品牌奶粉并不明显低于洋品牌奶粉。
亨氏大中华区总裁司马瀚认为,让消费者支付高价购买奶粉,这样的格局不可持续,“随着中国本土的乳制品行业越来越快速发展,取得越来越高的可信度,市场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从趋势上来看,会带来价格的下降的。”他表示,亨氏希望能“慢慢地”说服消费者,并在中国执行“价格合理”的策略。
洋奶粉造噱头提价遭质疑,最贵提到600元。对此,微微健康网小编提醒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洋奶粉,并非越贵越好,这只会让人进入洋奶粉的销售误区。而相关部门应对洋奶粉价格的严控,避免洋奶粉过分抬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