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屡上黑名单 宝洁、可口可乐均有名在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表示,近年来,我国关税不断下调,进口食品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但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品牌鉴别能力,许多进口食品仍然热衷于走高价路线。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不选最好,只买最贵”的心理,也助长了这种定价行为。
一视同仁:打破“洋品牌迷信”
专家指出,某种商品要在一地市场销售,就必须符合当地的质量标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进口食品并不一定就比国产食品的质量高。而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不合格名单也表明,进口食品并非“无可挑剔”。
“一些境外媒体往往热衷于炒作部分中国食品、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往来中,进口食品同样会出现达不到我国标准要求的情况。”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博士说。
据分析,不少进口食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具有“先行者”的优势。如,菜场里的马铃薯随处可见,但国内企业之前没有想到将它切成片,再油炸、添加配料,加工成薯片,并在消费者中逐渐培养一种购买习惯。
“国内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青睐,主要还是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鲁直副教授举例说,“可乐就是一种棕褐色的冒气泡的水,全世界都可以做,但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营销上的独特定位,就可以吸引消费者做出选择,这其实是营销上的成功。”而相比国内生产的食品,进口食品在质量方面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2007年浙江曾对部分不合格进口品牌皮鞋进行公开销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有研究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进口品牌产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注重为其开辟“绿色通道”,而对其的监管力度偏弱,甚至存在缺位。
正是由于这种“宠爱”,部分进口品牌产品即使被检出质量问题,也依旧不为所动、疏于整改,或者认为其市场销售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专家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当形成更为理性的消费观念,破除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对国产食品和进口食品一视同仁,通过体验产品和积累经验来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面对各类市场主体,应当采取一致、对等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手段,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