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检验问题蘑菇方法有效 污染或来自外包装

newvivi| 2011-08-31 14:17:22
阅读()

  蘑菇受污染或来自外包装

  北京小学生检验问题蘑菇方法有效,记者送检蘑菇未受荧光增白剂污染

  新闻背景

  据报道,北京一名小学生张皓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的指导下,在实验室测出市场上的鲜蘑菇超9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化学增白染料,被它泡过的蘑菇不但白净鲜亮,而且可以延长保鲜期。但吃下这样的蘑菇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还可能致癌。

  次日,北京市工商局回应:“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布了近期对北京市场蘑菇产品荧光增白物质的专项监测结果,3个样品表面检出荧光增白物质,抽检合格率为97.73%。有专家分析,蘑菇表面荧光增白物质来自包装污染。

  小学生张皓的实验方法是否有效?我们身边的蘑菇是否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先后将市场上收集的蘑菇拿到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和湖南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用同样方法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张皓的检验方法有效,而且送检的蘑菇没有发现荧光增白剂。

  10余种蘑菇并未受到荧光增白剂污染

  12月1日早上,记者分别从红星蔬菜批发市场、师大生鲜市场、家乐福、步步高、大润发等随意挑选了杏鲍菇、金针菇、银针菇、白蘑菇、双孢菇等10余种鲜蘑菇,试图检测其是否受到荧光增白剂浸泡污染。

  湖南师大生科院应用真菌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作红亲自进行检测,使用的就是北京小学生的检测方法:在暗室中紫外线条件下照射检测是否有荧光增白剂。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他将10余种鲜蘑菇一一摆在试验台上,然后把白炽灯关掉,将紫外线灯打开,观察蘑菇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以及是否发光。结果显示,这些蘑菇并无异常变化或是发荧光的现象。陈作红解释:“如果鲜蘑菇经过荧光增白剂浸泡,少量水洗蘑菇,然后用这水浸泡滤纸,如果有荧光亮点就说明有问题。”随后,陈将4-5个双孢菇放入10ml的烧杯中充分浸洗5分钟,然后将烧杯中的水滴在一张餐巾纸上,再将餐巾纸置于紫外线灯光下观察。结果同样显示餐巾纸没有任何发光现象。

  为了一睹浸过荧光增白剂的蘑菇的模样,陈将荧光增白剂调成三种不同浓度的液体各500ml以及蒸馏水500ml。实验结果:浸泡过荧光增白剂的蘑菇随着荧光增白剂浓度增高而越加发亮,而没有经过处理的蘑菇没有任何的发亮迹象。“这说明你带来的蘑菇没有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他认为批发商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成本会加高,而且蘑菇本身的含水量就很高,再泡一下就垮了。

  “我的实验结果供参考,最好找质监部门检测。”陈作红教授提醒记者。

  荧光增白物质来自包装污染

  12月1日下午,记者联系了长沙市质监局食品检验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只做加工产品检测,不做农产品的检测。”而后记者又联系了湖南省质监局产检所,对方称“从来没有检测过这种东西,也没有检测标准。”

  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推荐下,同日下午,记者来到湖南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同样批次的10余种鲜蘑菇,在暗室中经过紫外线检测仪检测。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蘑菇并未受到荧光增白剂污染,只有两种金针菇根部有明显荧光亮点。对此,该检测人员告诉记者,不能肯定这两种蘑菇受到荧光增白剂浸泡。因为如果浸泡的话,不可能只有根部出现荧光亮点,很有可能受到白色塑料盒的污染。记者发现,白色塑料袋(盒)、白色卫生纸都发出闪闪荧光。随后,他将一个双孢菇掰成两半,说:“如果经过增白剂浸泡,新掰开的缺口会有一圈发光的银边。”这种结果正与北京相关专家此前的解释呼应——“蘑菇表面荧光增白物质来自包装污染。”

  该检测人员透露,2005年之前市场上有过用增白剂浸泡蘑菇的情况,不过都是白色的蘑菇,如双孢菇、杏鲍菇等80%左右被浸泡过。至于木耳之类的非纯白色的菌类有自己的自然色,没有必要增白,增白反而失鲜。“但相关部门抓得很严,现在好多了。”这位检测员说。他介绍,荧光增白剂主要起增白作用,并无保鲜功效,它也不是可食用添加剂。此前部分黑商将荧光增白剂掺在保鲜剂中一起卖给菜农,能起到增白保鲜的功能。由于白蘑菇的表层容易氧化,变黑变暗,通过这种东西就可以变白变亮。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