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闻:葡萄酒兑水改年份 潜规则真够狠

newvivi| 2011-08-31 14:05:42
阅读()

  有数据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我国葡萄酒的销量首次超过了白酒,可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说起葡萄酒却总离不开“看不懂”几个字。业内人士对成都商报记者的直言不讳,或许可以揭示葡萄酒市场乱象的原因:“时下国内葡萄酒业营销竞争的现状,是品牌营销和品味营销混搭,是产品营销和广告营销PK,价格营销和造假营销的交替出现。”

  “行标”给葡萄酒兑了水

  为什么国内葡萄酒市场会如此“野蛮生长”?这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国产红酒与国际试图接轨说起。

  国内的酒类行业杂志———《新食品》葡萄酒及进口酒事业部总经理杨征建回忆说,当初国内红酒行业试图与国际“国标”接轨时,考虑到中国葡萄酒各生产商的参差不齐,又出台了一个“行标”,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葡萄酒可以勾兑(兑酒精、兑水等),这就给国内红酒市场带来了一片混乱。“行标”的出现,让“国标”成为了参考,加之地方执行差异性,国内葡萄酒质量就出现了两种标准。

  “虽然,国家于2005年废止了《半汁葡萄酒》标准,但早期的混乱让国内葡萄酒业看似蓬勃,却一直无法与国际葡萄酒业在品质、文化和品牌上对话。从那个时候起,绝大多数消费者就不懂葡萄酒了,“干红热”又给了不法经销商可乘之机,国产葡萄酒市场一度陷于混乱状态。”杨征建认为。

  2000年后的酒,

  照样敢标1993

  葡萄酒行业内一直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个别大品牌国产葡萄酒的出厂年份可以由生产商说了算。成都某酒商在私下里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国外某个酒庄某个年份的葡萄酒,卖完了就没了。但国内的某些年份生产的葡萄酒,在销售良好的情况下,很多年都卖不完。”该人士直接指出,一些2000年后生产的葡萄酒也标上1992、1993年制造,“谁会去调查其酿造历史?谁又能研究其年份的真假?”

  另外,一些并非是来自优质葡萄产区的酒,却冒充名贵产区。消费者不都是品酒大师,只能凭借酒标去了解,而酒标提供的所谓年份、品种、产地的真实性如何求证?

  国产葡萄酒的“品牌”之惑

  “国外的一个葡萄酒品牌意味着什么?什么级别的酒庄或庄园,就生产什么级别的酒;品牌就是一种恒定的品质,一种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身份。品牌还是一种等级分明的标志。比如,法国的罗曼涅·康蒂和拉菲,就是品质的保证……在国内不是这样的,部分酒厂既能生产出‘高价位、高档次’的酒,同时还能大量生产低端酒。在‘高档’酒的宣传下,没档次的酒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二线或三线品牌。”成都橡木桶酒窖的总经理陈瑞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说,他遇到过不专业的销售商。“他们更多的不谈品牌,而是看酒的进价。只关心自己的进价有多低,然后卖价有多高。”

  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现有大小的葡萄酒生产厂家数百家,有很多根本没有灌装线,只有榨汁机。即使一些有生产线的知名企业,也没有自己的葡萄基地。“他们向果农收购葡萄,先不说葡萄品质的好与坏,收购数量大了,什么样的葡萄都混在一起榨,再等其他企业来贴牌,在市场上不乱才怪。”一位资深行业人士私下里告诉记者说。

  看着价格来买酒,

  消费者的观点也该变了

  “在成都,消费葡萄酒的个人仍然小众。究其原因,是因为葡萄酒被赋予了太多社会标签,如高端消费、个人身份象征和神秘圈层等。”负责1919新店拓展业务的吴忠认为,“本质上,葡萄酒就是一种健康的日常饮品。现代人追求健康,葡萄酒就有了先天优势。但有些业内同行,往往把葡萄酒搞得过度高端化,其实也是误导消费者。”

  杨征建认为,过去国内葡萄酒企业忽视了对消费者的观念与意识的引导。现在,国外葡萄酒相继涌进,但很多品牌对中国消费者也欠缺先期的文化引导和市场培育。 “与沿海城市相比,成都人对葡萄酒正处在一个急需建立消费意识的阶段。购买者单纯以价格来评判酒质,本身也是葡萄酒市场乱象之一。”杨征建说。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