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增白剂越辩越“黑” 专家称问题在管理不善

mofengyan| 2010-12-17 10:28:07
阅读()


10月14日,北京乐天马特洋桥店内整齐地码放着一袋袋面粉。

  

近日,争议不断的“面粉增白剂 ”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和愤怒。

  

恐慌来自于“面粉增白剂 ”会引发病变甚至致癌的传言,许多消费者震惊了:难道我们已经被迫吃了20多年的“有毒面粉”?

  

愤怒的导火索是9月12日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被俗称为“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处理剂条目中赫然出现。许多消费者表示不解:“有毒面粉”为何还能光明正大的“逍遥法外”?我们还要受害多少年?

  

进入中国20多年后的今天,“面粉增白剂”依然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清白。

  

1986年,俗称“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进入中国。业内人士惊讶地发现,因为加入过氧化苯甲酰,本来又黄又黑的“粗面”转眼间就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白一样细”的精品面。不仅让面粉更有“卖相”,它还很实用。本来需要3—4周时间才能完成的后熟工序,即让面粉变得更有弹性和韧劲的加工程序,用了过氧化苯甲酰,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而且,它还能将面粉的保质期延长到3个月左右,是原来的6倍以上。很多面粉生产厂家都欢呼道:“这是一次面粉加工业的革命!”

  

一时间,诸如“像雪一样白一样细”的面粉广告铺天盖地,面粉越白越好卖也成了雷打不动的“市场规律”。

  

“面粉增白剂”在中国整整“光荣”了10年后,遭受了第一波冲击。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参与引进“面粉增白剂”、时任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王瑞元,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先后正式禁用“面粉增白剂”。2000年起,王瑞元开始在各种粮油工业会和粮食行业会上呼吁企业禁用“面粉增白剂”,全国面粉龙头企业也曾四次联名写信给上级部门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

  

与此同时,一些和“面粉增白剂”相关的“石灰面粉”、“毒面粉”等新闻报道陆续出现,开始触动刚刚敏感的“食品安全”话题。人们开始争论,“面粉增白剂”到底有没有毒?但是,这一时期的争论只是在专家和民间的范围内进行,并没有任何官方表态。

  

据媒体报道,2004年,国家粮食局召开了一次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上专家、企业代表、质监部门代表一致认为禁用“面粉增白剂”刻不容缓。会后,国家粮食局把禁用报批稿提交到了国标委,没有想到,本以为“肯定批”的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卫生部出面表态,禁用报批稿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存在矛盾,因此不支持禁用,事情至此陷入僵局。

  

2005年,大批过量添加“面粉增白剂”或添加了“类似增白剂”的“问题面粉”进入市场,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公众对“面粉增白剂”的第一次强烈反弹。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介绍,国家工商总局于2005年4月组织的一次抽查显示,194份面粉样品中有55份不合格,其中31份属过氧化苯甲酰超标,占总抽样数的1/6。这个消息彻底击碎了消费者对“面粉增白剂”的信任。国家粮食局随即进行了消费者调查,8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接受添加化学增白剂的小麦粉。

  

2006年11月,卫生部发函国家五部委征求意见并同步展开调查。2007年10月,卫生部决定向WTO通报,计划撤销《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使用许可。但两个月的通报期中,卫生部只收到美国“要求提出科学依据”的反馈,因为美国允许在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而且未限量。至此,“是否禁用”再次陷入僵局。

  

“面粉增白剂”是否有害?是否应该禁用?为何20年争论不休?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