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筷子质量调查:为什么没标明保质期?
3.绝大多数顾客不知筷子有保质期
记者在一星期的时间里还对接触的人群做了调查,被询问者中知道一次性筷子有保质期者寥寥。一位女士用过有略带酸味的筷子,回忆起吃饭时候爱嘬筷子头的习惯很是后悔。调查中,部分人在明知筷子卫生不过关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认为筷子所携细菌量小,不足以对人体构成威胁。
调查中,95%的人认为一次性筷子的卫生现状未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但约75%的人认为一次性筷子较消毒筷子卫生,记者听到得最多的理由是,一次性筷子没入过别人的口。
记者将调查得到的信息反馈给较真的刘先生,“要求在包装上打上保质期,不就是想让消费者知情吗?我觉得为裸筷订做外衣的饭店就是二次生产商,也应该履行对包装的相关要求,打上生产日期,要不怎么提防那些想钻空子的人?”
专家观点:尽量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站在资源的角度考虑,我不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这些一次性用品。”北京凯发环保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秘书长董金狮说。
董金狮介绍,我国每年大约生产450亿双一次性木筷,消耗林木资源近500万立方米。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至4000双筷子。
“生产过程中步步都有隐忧,卫生筷子难保卫生,”董金狮介绍,筷子生产过程大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漂白,先用药水泡后用硫磺熏,其中化学药品的残留量要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为增加防霉期限,部分生产者还会加入大量以农药为原料的防霉剂。第二步干燥,使用的滑石粉本身易诱发胆结石,滑石粉中含有的的重金属也会对人体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董金狮提示,在使用之前用水冲一下会减少筷子表面滑石粉的含量。第三步抛光,有的生产者会使用含有致癌物多环芳烃的工业石蜡。
董金狮介绍,木筷子的生产大省在黑龙江,竹质筷子主要产地在湖南、江西等地,“我们曾作过一次调查,那些不负责任的厂商,用蛇皮袋、农药袋作包装发货,包装物的污染、沿途的污染都威胁着筷子的卫生。”
从生产基地流入地方的一次性筷子通常要再次进入加工厂,裸筷将被重新套袋包装,“外包装上的‘高温消毒’字样真与筷子有关吗?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怎样?加工所在地的环境达标吗?80%以上保证不了质量。”
据了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就是否继续使用一次性筷子问题展开讨论。反对一方认为,一次性筷子浪费木、竹资源,又难保餐桌安全,回收率也保证不了。应该用消毒筷子替代一次性筷子。支持一方的观点是,木质筷子一般用不成材的边角废料作原材料,而竹子属木本植物,2—3年就需砍掉,如果使用得当,一次性筷子反而是对资源的良好利用,同时又可以保证就业率。最后,在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下,准许我国市场继续使用一次性一次性筷子,但也同时制定了上述相应规格标准。
有餐饮经营者问,过期的筷子重新消毒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对此董金狮作了解答。过期筷子存在一定化学污染,常规消毒无法去除。如发霉所产生的黄菌霉毒素。
谈至我国一次性筷子的发展现状,除了在卫生质量环节的堪忧,董金狮表示在回收利用环节同样令人痛心疾首。“我去日本考察过,日本每年要用掉100多亿双筷子,其中的80%的筷子都源于中国,而他们的回收率是100%。那些废弃的筷子是造纸的优质原料,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些技术、制度方面多下些功夫呢?”他说。
链接:新型筷子让食客省去担心
面对一次性筷子质量的不乐观的现状,有人提出,与其用不卫生的一次性筷子还不如用卫生的消毒的循环筷子。但怎样保证循环筷子的消毒时间、次数及效果,也同样需要监管制度的完善和餐饮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几种新型一次性筷子也悄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