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媒体公开痛批光明鲜奶“变质门”

flower| 2012-09-17 13:00:23
阅读()
副标题

 

  新华网:光明乳业“质量门”病根在哪?

 

  面对质量问题,如果仅作个案来处理,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哪里有漏洞补哪里,解决的就只是表面问题,而潜伏在表面之下的隐患,随时都可能爆发。

 

  质量既然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就应该上升到生死抉择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具备了思想上的高度认识,才会有行动上的深入彻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张瑞敏砸掉了出现质量问题的冰箱,换来的是全厂职工对质量的重视,以此为起点,海尔人在三年后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15年后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治病要治根,海尔人对质量的态度,值得光明乳业学习和借鉴。

 

  浙江日报: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

 

  监管需要与时俱进。如今,科技进步不断为不法厂商利用,有的甚至防不胜防。这就要求监管也要深入一线,洞烛幽微,不能是不法商贩的伎俩已经到了2.0版、3.0版,而我们的监管还停留在过时的“老版本”。同时,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违法企业坚决零容忍。

 

  从反面讲,只有对监管自身问责有力,才能真正倒逼监管有力,进一步倒逼企业的管理有力。这就要求,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能仅仅以处罚企业了事,更要追查背后的监管漏洞,特别是对那些监管不作为、滥用权力为不法企业“保驾护航”的情况,要一查到底。只有如此,才能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中国产经新闻报:中国奶业再也伤不起了

 

  中国奶业现在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但“内忧”大于“外患”。中国奶企别眼馋“洋奶粉”赚得钵满盆满,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自身产品质量不够过关、问题频发。一些奶企会说,我们的大部分产品都合格的,出问题的只是一小部分产品。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并不这样认为,这些问题产品就像“一粒老鼠屎”一样坏了“一锅粥”。

 

  对于奶业巨头来说,中国市场是“后院”,如果想要进军国际市场,那么就要确保“后院不起火”,维护这个市场需要中国奶企的共同努力,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加强自身竞争力,让“丑闻”消失,中国奶业再也伤不起了!

 

  河南日报:食品安全,查一万次都不多

 

  指望老百姓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和味觉检验,是不足以判断货架上的食物是否合格、安全的。这就要靠政府部门行使起替老百姓餐桌把关的“守门人”职责。而且,这些监管必然是从源头抓起,层层检验,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毕竟,食品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之一。

 

  中国乳制品的消费者,大多是孩子和老人,他们是社会中最需要呵护的人群。如果乳制品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受伤的将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原先那些所谓的“免检”产品,最终都被发现非但不能免于检查,反而应该严厉抽查。在食品安全这种民生大事面前,政府部门的抽查频率不是太高,而是还不够,要老百姓说,一万次也不算多。正如一个网友所言,“抽查死不了人,不抽查才会死人。”

 

  辽宁日报:压缩成本或是光明牛奶酸败事件祸首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光明乳业的解释很难让业内专家信服。“即使配送车辆是恒温,离开冷库一个多小时也不可能发生酸败,不太现实。”外界怀疑问题在于冷库。冷库是不是停电了没有制冷?如果没有制冷,相关系统为何没有自动报警?如果是冷库出了问题,光明承担的责任就更大了。”

 

  光明乳业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61亿元,同比增长16.49%,净利润同比增长31.89%。乳业分析师宋亮对媒体表示,企业压缩成本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问题频发,光明的成本控制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王丁棉进一步解释,“光明瓶装奶出厂之后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这期间不经过超市等中间环节,这种特殊的渠道也是监管的盲点。”

 

  天津网:为什么“抽死了”还会出问题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抽检的过程应该不复杂,就是质检人员取样检测再反馈结果而已,和企业领导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是郭的反应那么大,是因为抽检流程太麻烦?企业为抽检付出的成本太高?还是企业要疲于“应付”抽检人员呢?郭没明说,我们也不好妄加揣测。

 

  再说说抽检结果,如前所述,光明在现实世界里频频出状况,而在抽检的世界里,几十万个指标却没有任何问题,到底是光明运气好,还是抽查本身有问题呢?有人说企业都油了,早就学会了如何应付抽检,也有人说抽检有盲点,比如奶源、存储、运输等重要环节就无法把控,实际的质量好坏还得靠道德自律。

 

  环球网:公关做得好不如牛奶质量好

 

  光明乳业在第一时间直面了问题本身,并以公告形式向广大消费者进行了道歉。但诸多企业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后,都会向公众作出回应,似乎食品被查出问题,企业不回应或企业向公众道歉,问题最后都会因此而不了了之。不过,显然企业第一时间公开道歉对最后挽留品牌形象更为奏效,这也似乎已成为企业处理食品安全的恒定公式。

 

  然而,光明乳业的反省深刻程度和自身的承诺,以及消费者对于光明的期待并不在一个节拍上。但,频繁的丑闻足以让光明下决心“痛改前非”,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古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与自身消费牛奶时的安全放在同等地位,将“体己之心”表现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否则,很难说光明乳业会不会就是下一个“三鹿”。

 

  微微健康网:24媒体痛批光明鲜奶变质,自毁品牌消费者不安。光明乳业质量问题令人堪忧,抽检上千次,竟还发生上千质量投诉电话。为何乳业方面不能解决掉实际的问题呢?产品出现问题后,总是致歉从没想过解决?光明乳业是否还能再光明?还能挽回“受伤”的消费者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