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噱头玩概念:胶原蛋白后的巨额暴利

小刀| 2013-06-06 21:35:21
阅读()

近日,科普作家方舟子做了一期主题为“打假胶原蛋白美容谎言”的“微访谈,指出胶原蛋白美容时骗人的谎言,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那么胶原蛋白是否真的具有护肤美容的功效呢,胶原蛋白背后的暴利到底有多惊人?

 

 

方舟子直言,关于吃胶原蛋白的所有奇特功效都是假的。 “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有一些营养价值,但吃它的效果不会强过其它蛋白质,甚至更差,因为它是氨基酸不完全的劣质蛋白质。 ”此话一出,便有众多医学专家跟进鞭挞:部分胶原蛋白产品是其中添加的雌激素在发挥作用,长期食用可能引发囊肿、乳腺等疾病;人体内的胶原蛋白是细胞合成,与吃胶原蛋白几乎无关;胶原蛋白只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身体中,所谓“植物胶原蛋白”是骗局。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四品(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问题不断,“黑天鹅”事件频发,这一次当然又引起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一时间,生产胶原蛋白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一些上市公司纷纷出来澄清或撇清关系。比如,贵州百灵发澄清公告称其公司产品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东方海洋集团副总于春松接受采访时称,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没有根据;东宝生物董秘刘芳表示,该公司产品 “安全可靠”。

 

不过,很多公司在回应中一致强调,胶原蛋白是作为食品而非保健品进行销售。比如,同仁堂称,胶原蛋白非上市公司产品,“我们并没有生产胶原蛋白产品。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该款产品生产商为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上市公司。 ”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生产胶原蛋白的上市公司都在回应中强调,胶原蛋白虽然美容效果不明显,但肯定“无害”。胶原蛋白被吃下后会被分解为氨基酸,无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这是包括东宝生物、贵州百灵、同仁堂、汤臣倍健等生产胶原蛋白产品的企业都认同的观点。 2012年10月,老牌药企贵州百灵胶原蛋白饮品,也曾面临“夸大宣传”的质疑。当时,贵州百灵请来专家分析胶原蛋白在国内外食用的现状,并列举证实其确有保健效果的论文、案例,但仍不能令质疑声完全平息。

 

作为投资者的众多百姓,既对方舟子的观点不敢轻易赞同,对胶原蛋白是否骗局更不敢妄加评论,他们只关心“黑天鹅”事件对今后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有何影响。

 

胶原蛋白的暴利还能持续多久?之所以这么多企业对胶原蛋白产品趋之若鹜,是因为其高额的利润。胶原蛋白原料成本约为每公斤80元,加工成成品后可以卖到每公斤1700元。这意味着,胶原蛋白生产能获得巨额暴利。

 

一些美容保健品所用的胶原蛋白主要原料为明胶,但其附加值却远高于明胶产品。根据东宝生物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明胶产品的毛利率只有23%,而胶原蛋白高达60%。值得注意的是,生产1吨胶原蛋白只需要1.18吨左右明胶,转化率高达85%。 4万多元一吨的明胶产品,经过转化变为胶原蛋白,其价格就高达十几万元甚至二十几万元。

 

明胶听起来耳熟能详,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胶囊”就是破皮鞋被制成镉超标的工业明胶。只不过,它以前总是换着各种款式的马甲出现在公众面前。最“高贵”的马甲是阿胶,生产方法是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统工艺”。与阿胶这个马甲相映成趣的,是绣上了“现代科学”字样的“胶原蛋白”、“水解胶原蛋白”或者“胶原蛋白多肽”这些噱头的美容神品。

 

如果不是一场科普“微访谈”,不知有多少人了解胶原蛋白的市场有多大?来自日信证券一份研报称,未来国内胶原蛋白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20%。依据增长比例,2015年国内胶原蛋白市场将达1000亿元。东宝生物中研普华《2011年中国生物胶原蛋白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胶原蛋白消费约1万吨,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有望提升到2万吨。一篇科普文章,会让这如此大的市场崩塌吗?

 

上市公司靠噱头玩概念,却让投资者出巨额高价来买单。这一盈利模式,其成长性肯定不会持续,即使没有这场科普“微访谈”,迟早也会真相大白。

 

或许,这也是一场科普“微访谈”为何让众多上市公司惊若寒蝉的根本原因。

 

微微网健康新闻编后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建议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美容产品时不要被广告所迷惑,科学选择化妆品。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分享到:
关键词: 噱头 概念 成长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