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闻:塑料品作坊“安全代码”随便贴(图)
塑料杯底的安全代码是如何印制上去的?由谁来监管?据了解,济南批发市场上大多数塑料杯具来自浙江台州。近日,记者赴台州进行了探访。
各种杯子摆满店铺
在台州,塑料制品企业有1万多家。其中,不少是家庭小作坊。在这些小作坊里,安全代码问题并未受到重视。有的塑料企业职工甚至表示,“厂里谁用塑料杯啊,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对上面的标识,人们知之甚少。而济南市场上的塑料制品来自哪里?又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恐怕知道的人就更少了。本报记者近日奔赴有“塑料制品王国”之称的浙江台州,为读者—探究竟。
塑料杯做工精细却无安全代码
有的杯具的代码印在了纸标签上
台州国际塑料城建成于2009年9月份,总投资额近20亿,一期铺位有1500余个,塑料日用制品主要集中在二层。铺位大小不一,但各式各样的塑料杯、塑料餐盒、保鲜盒、婴儿奶瓶、水果盘等一应俱全,各种样品摆放在展台上,供顾客挑选。
记者随便走进一家店铺,都会闻到一股刺鼻的塑料味,塑料杯具虽然做工较为精细,各色花纹美观大方,但杯具上并没有回收标识及安全代码。有的杯具只是在底部贴着一张白色的小标签,上面写着生产商名称及其电话号码,还有的则将安全代码印在了纸标签上。
在黄岩诺康日用品厂展位,记者询问销售经理一款普通塑料杯的制作材质标识,该经理表示代码为PC,耐摔不易碎。但记者仔细查看杯子底部发现,白色小标签上印制的代码为PP。这位经理连说“不可能”,但发现确实标记着PP后说,“可能是标签贴错了,这也很正常。”
黄岩城关永光塑料厂销售经理池丽珍说,他们的厂子主要生产保鲜盒、口杯等日用品。池丽珍坦言,厂子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五台机器,三十多个工人轮班就能正常生产,“我们的塑料产品价格便宜,很有市场,尤其在山东,客户挺多,大约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往临沂和济南。”
“杯子底印制安全代码成本高”
加工后的废料做出杯子盖
据了解,台州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路桥区和黄岩区,共有11000家,模具制造企业2000多家,其中以黄岩居多。在郊区及偏远的乡镇上,几乎到处可见塑料生产企业,但有的并没有厂牌,几台制塑机排列在简易的厂房内,即可生产出各种塑料杯具。
10月17日下午,记者赶到距离院桥镇中心约2公里的一家生产企业,发现厂门口停放着几辆轿车,若不仔细观察,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个塑料制品生产公司。该公司门口没有悬挂任何标牌,院子里丢弃着一些破损塑料杯、水果盘,生产车间是用塑钢板搭建,车间内堆放着用白色塑料袋装盛的原料颗粒,袋子上印制着聚丙烯字样,两台制塑机正在生产。
制塑机后端是一个大漏斗,与产品出口之间用一个钢制管道连接,每隔大约10秒钟,一个白色的塑料杯盖便出现在出口处,工人用铁夹子夹出,罗列在箱子里。正在加工塑料杯盖的曹云岐说,把原料颗粒倒在漏斗中,机器运转过程中将对流入钢制管道的颗粒进行加热,并压缩到前端的模具中,经过约10秒的时间,塑料盖便被冷却,这时一个塑料盖就可出炉了。对于原料中添加的粉碎颗粒,工人表示只是一些加工后的废料。
记者注意到,产品生产出后直接放到一个大的塑料箱中,装满后由工人推到相邻的一个包装间,直接和已经生产出的塑料杯搭配装箱,并没有经过任何检测检查,而杯子底部也没有印制回收及材质标识。曹云岐说,这种产品根本不用天天检查,有时候抽样看看就行,只要贴上安全代码,购买者就会认同了,而有的塑料杯只是贴牌,然后就可进入市场了。
对于这种标签和安全代码的印制,工人迟尚海说,在杯子底部印制标识是可以的,但那种生产模具的价格会高一些,厂里印制一些纸质标签贴上,不但省钱还方便。至于材质,迟尚海表示并不全是原原本本的原料,那样成本太高了,“当然样品杯肯定都是好原料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