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闻:八成餐馆用“毒餐盒” 屡禁不止
8月3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了“海淀区部分餐馆中一次性餐具质量调查结果”,调查发现,部分餐馆仍在使用问题餐盒,超过八成餐馆使用的餐盒有安全隐患。
20家餐馆中17家使用的餐盒有隐患
3日,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等联合宣布,正式启动北京市百家一次性餐饮具质量放心单位调查活动。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介绍,7月28日至8月2日,协会对海淀区彰化路、正福寺路和蓝靛厂南路沿线及周边共20家餐馆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这些餐馆共使用了22种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打包餐盒(碗),其中只有3家餐馆使用的产品未发现质量问题,3家餐馆所使用的部分产品疑似不合格,其余14家餐馆使用的产品全部疑似不合格。
据董金狮介绍,这些疑似不合格的餐盒,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未获得生产许可证(QS)的企业生产;二是没有标注任何生产企业或产品信息及生产许可证(QS)标识、编号;三是虽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产品上标注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但质量疑似不合格。
董金狮指出,这些餐盒一撕就破,易渗油渗水,内有明显杂质,折痕明显并伴有难闻的气味,符合有毒有害劣质一次性餐盒特征。此外,还有餐馆仍在使用早已被国家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 根据以上情况判断,在20家饭店中完全使用质量合格餐盒的应该只有3家,疑似不合格率达85%。”董金狮表示,之所以说“疑似不合格”,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作为非官方机构,不能出具官方检测结果。目前,该协会已经把调查结果反映给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希望政府部门做出权威的鉴定。
根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官方网站上的介绍,该协会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和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活动,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推动本行业健康发展,在保证食品包装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成立的社会经济技术团体”。
近半数受访者经常用一次性餐具
中国烹饪协会行业发展部部长马彦华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4月至5月,该协会所做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餐馆就餐时,消费者“经常用到”和“偶尔用到”一次性餐具的比例超过80%,而且“经常用到”的比例还略高于“偶尔用到”,达到41.84%,“从来不用”的消费者仅占2.83%。
影响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主要原因是餐饮服务细节问题。调查显示,一方面有超过25%的受访者认为“对餐馆卫生不放心,觉得一次性餐具相对卫生”,另一方面,42.94%的受访者认为“餐馆只提供一次性筷子,没得选择”。
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这两方面的问题,反映了消费者与餐饮企业之间的怪圈。一方面,消费者对餐馆卫生状况不信任,另一方面,餐饮企业不从正面引导消费者认识到自身餐馆的卫生状况,而是仅提供一次性餐具这种唯一选择,以求打消消费者疑虑,避免食品安全纠纷。
调查还显示,对于目前一次性餐盒存在的问题,一些受访者在指责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比例约26.37%)和餐具生产企业唯利是图(比例约25.04%)的同时,更多的受访者(比例接近40%)选择“以后自己多注意,尽量不使用这类产品”。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判断餐盒的安全性能:“一看二闻三手摸”,合格的塑料餐盒色泽均匀,强度好(手撕不烂),有亮度,无异味,遇热不渗漏,遇水不易下沉。餐盒上印有规格型号、QS标志及编号等。价格也是判别标准之一。塑料餐盒一个在15克左右,原料成本就一角三分五,再加上人工成本等,一个最低也在一角五分钱。
各地“毒餐盒”事件频遭曝光
2010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安徽怀宁县工业园不少餐盒企业,利用废旧塑料大量生产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一次性泡沫餐盒。随后《安徽日报》报道称,事发后,怀宁县政府对涉足违法生产的5家企业予以拉闸断电,要求其立即整改。对4000多件查获到的库存“毒餐盒”,采取破碎销毁的方式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