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瓷餐具风波未息 两协会起涉毒之争
起于半年前的仿瓷(密胺)餐具“风波”并未平息。这一次的波澜再兴,焦点在于仿瓷餐具是否“涉毒”。
几天前,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主办,台州市希尔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密胺餐具企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了“全国仿瓷餐具行业新闻发布会”,次日有媒体发表了《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反击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仿瓷餐具没有“涉毒”》一文。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向记者表示,中国塑协否认脲醛树脂有毒,既与质检总局观点相悖,也不符合事实。
脲醛树脂造餐具存安全隐患
国家质监不允许
针对报道援引的中国塑协“用脲醛树脂加表面密胺粉在合格工艺条件制成的餐具在常温下使用是安全的,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说法,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表示,国家不允许用脲醛树脂制造餐具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正是因为它存在安全隐患。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以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主编的《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教程———塑料专业篇》(2006年)为依据,该“许可教程” 指出:“由于密胺粉的价格较高,故有些制造商为追求利润,直接以脲醛类的模塑粉代替密胺类原料来生产餐具;有的则用脲醛类模塑粉作为原料制造餐具后,再在餐具的外表面涂上一层密胺粉。用脲醛树脂制造的餐具,其化学成分溶解到食物中对人体是有害的,需要予以制止。”
该“许可教程”还指出,“由于三聚氰胺的价格较高,生产企业不该为追求利润,在密胺餐具的生产中以脲醛类的模塑粉代替,再在餐具外表涂一层三聚氰胺粉,这是一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另一种方式是为降低成本,使用从国外走私进口的废塑料或在国内回收的旧塑料处理后再用于制造塑料餐具。”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认为,所谓“在常温下使用是安全的”其“常温”的概念并不清楚,仿瓷餐具在家庭中大多用于盛热菜、热汤,但脲醛树脂制造的餐具注入80℃以上热水后可以闻到一股尿味和刺鼻的气味,这就证明里面含有甲醛,并且对人体有危害。“显而易见,国家是不允许用脲醛树脂制造餐具的,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中国塑协“目前已建议在国家制定的仿瓷餐具标准中加入脲醛树脂和密胺粉这种复合材料的使用标准”之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认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没有允许使用的物质就是禁用物质。由于脲醛树脂对人体有危害,它没有被列入现有的国家食品包装容器原料目录和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 (该标准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因此脲醛树脂禁止用作食品容器原辅材料。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还进一步表示,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标准 GB9690-200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虽仍未将脲醛树脂列入检测项目,但加入了一个关键内容,即要求生产企业“所选材料在推荐使用条件下,不应释放对健康有害的物质”。这就暗含了像脲醛树脂这样的物质是国家标准不准使用的。
国标无“安全指标”检测项目
无证企业非少数
针对中国塑协“用脲醛树脂加表面密胺粉制作餐具是成熟工艺,其安全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产品本身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说法,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指出两点:
其一,国家标准中就没有“安全指标”这一检测项目,只有“卫生理化指标”;其二,4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对生产加工仿瓷餐具的企业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查处在仿瓷餐具生产加工中使用尿素甲醛树脂等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原辅材料和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和生产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超出国家标准规定限值产品的违法行为。言外之意,仿瓷餐具市场存在问题是事实。
针对中国塑协负责人所称“不否认仿瓷餐具行业也存在着少数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采用的工艺不完善甚至偷工减料所导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称,国家质检总局相关司上述 “许可教程”中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共有年产量1000吨以上的密胺制品生产企业50多家,年产量500吨以上企业120多家,国内密胺塑料总需求量每年在14万吨以上,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原料市场缺口较大。”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截至2009年5月12日,全国只有35家仿瓷餐具生产企业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这说明大多数企业是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其中有些出口企业。据详细调查,我国仿瓷餐具出口企业只有100多家,这就表示既没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也不出口的企业还是占多数的,并非“少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