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闻: 问题多多超市自制食品让人不放心
炸鸡翅、拌凉菜、烤面包……目前,在本市各大型超市内,自制食品可谓是琳琅满目。只要是消费者需要的,去一趟超市,基本上可以"一站式"购全,的确是方便又省心。但这些主要依靠手工制作或现场加工的自制食品,真能让人放心地享用吗?
“生日”不明
近日,记者走访了太原市部分大型连锁超市,发现自制食品已是各家超市的主打"特色牌"。但是记者同时也看到,无论是买包子、面条等主食,还是豆腐、香肠等熟食,超市工作人员通常都是在称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打上一个带着当天日期的标签。但是谁又能知道,这些食品在冷柜中雪藏了多久?
调查中记者发现,超市在自制食品的保质期设定上是自己说了算。同样是凉菜,记者在一家超市看到其规定的保质期是5小时,而另外一家超市则变为一天。在桃园路一家超市,有的凉菜已在柜台里躺了将近一天,当记者询问:"这么热的天,凉菜一天内会不会变质?"售货人员说:"不可能,保质期是一天,上午每公斤11元,下午每公斤7元。"保质期是一天,为什么上下午价格相差这么多?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 《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制作好的凉菜应在4小时内销售完毕。这是因为凉菜是最容易滋生细菌并腐烂的食物。但大多数超市销售的凉菜,其存放时间已经远超过4小时。而且多数超市工作人员对"凉菜4小时必须卖完"的规定一无所知。
配料“缩水”
面包糕点没有配料表,也是超市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某超市糕点区,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肉松面包,标签上除了名称、重量、包装日期、价格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志,尤其是配料表中,根本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
"超市现场制作的烤羊腿、烤鸡翅确实很香,但是大概用了些什么材料、添加剂,我们根本就不清楚,闻着香但却叫人吃得不放心啊。"市民乔女士说,超市在食品的配料表标志上应该透明些。
据了解,多项国家标准都对食品包装、标志等项目作出了明确要求,自制食品也在被约束范围内。今年6月,《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根据新规,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明示给消费者。显然,超市自制食品标志的"缩水"并不合情合理。
唾沫横飞
记者在一家超市现切现卖的熟食柜台前,发现工作人员只是把口罩兜在下巴上摆个样子,并没有按规定戴在面部。在售卖过程中,工作人员更是大声吆喝着顾客来买,全然不顾近在眼前的食品是否受到唾沫的污染;制作馒头、豆腐等食品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没有佩戴手套;工作人员把用来蒸豆腐的纱布团在手里,不时还擦擦台面,一会儿再铺在豆腐上。另一家超市虽然专门设计了透明操作间,但却只是摆设,烹饪场所选在了后面封闭的操作间里,消费者无从监督食品的制作过程。
根据《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有关规定,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进入工作区域,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操作时要戴口罩,进行工序时要戴一次性手套。
谁来监管
"超市自制食品问题这么多,但是到底由谁来管他们呢?"不少消费者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超市自制食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入口食品的清洁卫生。"超市里自制食品很多,再负责任的超市也难免有所疏漏,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有效控制和监管,这是超市、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一位超市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除了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超市更应加强自律,特别是要严把承包户入店关。同时,消费者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最好保留购物小票,以便发现质量问题后及时向超市投诉或向有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