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医”是天使还是魔鬼
自200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药店设立坐堂医后,这一传统角色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关于“坐堂医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争论,这几年在药品零售行业里从未停止过。
即使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经历“前店后场”时期药店坐堂医的鼎盛,但都从影视作品里看到过“宝芝林”的黄飞鸿一边为患者看病、一边开处方抓药的场景。为何这一古老传统未能得以沿袭?
从表面上看,是一次发生在药店的恶性医疗事件导致患者死亡引发国家全面取缔坐堂医;但事实上,内里埋藏着药店坐堂医这一古老传统与现代社会文明在某个层面上的深刻矛盾。当社会走向进步和规范,药店“坐堂医”这一经营模式暴露出与时代脱节的种种缺陷。
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如果缺乏严格的自律和行业规范,必然催生种种弊端。个别药店坐堂医的非法行医行为揭示了这一行业现状。“取缔”大快人心,同时也引来了新一轮的思考:中医药如何在药店发扬光大?
时隔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在全国9个试点地区正式施行《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这项举措既体现人文关怀又不失慎重考虑。
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坐堂医的回归需要经历艰辛的“试点”,在此过程中,药品零售企业的表现将起决定性作用。
《办法》第十七条特别提到:“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接受服务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公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中医坐堂医诊所和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
显然,“试点”将服务公民的意见提到了极高的地位,突出了“试点”对消费者带来的利益与弊端的权衡,也突出了事后监督的重要性。命运掌握在药品零售企业自己手里——在有效的监管体系下,行业自律、坚守道德操守和法律法规成为“试点”成败的关键。
6年前,药品零售企业失信于民被剥夺了设立坐堂医的资格,如果感到有些“冤枉”,那么,命运的决定权此番重新回到了药店自己手里,要还是不要,药店不需要太多的口头表态,但看实际行动。